糖心vlog现在时间入口:糖心vlog网站下载-记录中国丨夜市里的“朋克养生”:年轻人到酒馆看中医

频道:财经 日期: 浏览:1

【编者按】

从2016年出发到今年,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创立的专业报道品牌实践项目——“记录中国”已走过十年。经过十年的培育,“记录中国”已成为主流媒体赋能名校社会实践的知名IP。

2025年“记录中国”的主题是:“城市不打烊:高质量发展活力密码。”澎湃新闻记者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师生将实地探访上海、重庆、江苏苏州、安徽合肥、湖南长沙、四川成都、广东广州等地,走进这些在昼夜交替中始终散发勃勃生机的城市,破解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

今天刊发的是来自“记录中国”上海线的报道《夜市里的“朋克养生”:年轻人到酒馆看中医》,讲述的是一群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在上海杨浦区大学路创业的故事,他们将中医融入年轻人的夜生活,重构年轻人与夜市、中医的连接方式。

调酒师在“悬壶济世”的匾额下调酒。本文图片均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记录中国”团队拍摄

盛夏七月的一天,上海杨浦区大学路白日的暑气尚未散去,街灯亮起,又迎来了夜市的喧嚣,年轻人陆陆续续走进一众餐饮店、小酒馆。

在这条街上,有一家近期新开的中医主题的清吧成了夜市里独特的存在——小店门口悬挂着暖黄灯箱,店内脉枕与吧台、药柜与酒架“跨界”融合。穿白大褂的年轻医师指尖正轻按在客人腕间,凝神屏息。几步之外,调酒师手握酒杯,冰块撞击声清脆,甘草、陈皮与药酒在壶壁内激荡出琥珀色的漩涡。

“店内用的是药食同源的药材,将中医和酒结合起来并不是噱头。我们想让大家一边休闲娱乐,一边能够了解中医药文化,关注自己身体的健康问题。”店主周星星说。

这家由几位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创业开的清吧,以年轻顾客居多。在这个不足二百平方米的空间里,中医药与酒精散发的味道混为一体,杯盏交错间,重构着年轻人与夜市、中医的连接方式。

中医融入年轻人的夜生活

“您舌红苔薄,最近是不是熬夜多?情绪波动大吗?”李薇收回搭脉的手指,取过一张素笺,写上养生建议。她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研究生,店里另外还有两位兼职医师。这里的每一位医师都有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平时会在医院实习,晚上到中医酒馆兼职。

这些手写处方笺,像接力棒一样被递到调酒师手中。吧台后那面标有“悬壶济世”的深木色药柜,数十个精致的小抽屉整齐排列,在柔和的射灯下,标着“茯苓”“黄芪”等药材的铜牌泛着温润古意。拉开抽屉,草药的独特馨香瞬间弥漫开来。

周星星说,开一家中医主题的清吧,将中医和酒结合起来并不是噱头。“在中医药文化里面,适宜浓度的酒精,比如说黄酒或白酒,其实很适合作为药引,可以使中药饮片具有很好的养生功效。此外,中药的养生茶有安神助眠的效果,如酸枣仁百合茯苓汤等。这些老祖宗的智慧,为什么不能放进年轻人的夜生活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公布。

周星星介绍,因为非医疗机构是不可以使用药物的,所以店内用的是药食同源的药材,养生酒都是用药食同源中草药调配的。

今年是周星星创业的第四年,他从高中就开始自学中医相关的知识,怀着对中医的兴趣和热爱报考了上海中医药大学。这位同样还在攻读中医学的年轻人,是这场跨界的主推手。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师兄一起创业,把课堂上的药学知识和望闻问切的本事,搬进了大学路霓虹灯闪烁的夜生活里。

兼职医师给顾客写处方笺

不跟风的“朋克养生”

根据公开资料,中国夜经济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22.54万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50.25万亿元。由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25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显示,上海连续5年保持夜经济指数的全国第一。2024年上海的夜间活跃出行人次403万,酒吧数量2906家,夜间灯光覆盖全市75%的面积。

开店前,周星星琢磨过市场的需求——年轻人白天忙于工作,晚上6点到凌晨普遍活跃,他们既有社交的需求,也有养生看病的需要,但传统中医馆此时基本关门,可以在夜市里用“中医+酒”走近他们。

“我们想利用好夜间的空隙,因为白天很多人都很忙,大家没有时间去看中医,也没有时间去了解自身的亚健康问题。”周星星将诊台嵌入夜间休闲场景,“不如趁着晚上大家放松休息的时间,让大家一边休闲娱乐,一边能够了解中医药文化,关注自己身体的健康问题。”

《Z世代健康消费趋势报告》显示,Z世代(指的是1990年代末到201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群)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62.6%的受访者表示比以往更加关注自身健康。这种健康意识的觉醒,不仅源于个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与社会发展、健康焦虑向青年群体蔓延密切相关。

上述报告显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Z世代面临着职场与学习的双重压力,精力管理成为关键议题。超四成Z世代在职场或学习中精力不济,他们开启碎片式自救,成为“打工回血党”与“职场复苏派”。为满足这一需求,高效便捷的能量补充产品备受青睐。同时,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的产品也不可或缺。

“一边放纵,一边弥补”——不少年轻人调侃自己的“朋克养生”法则,也由此催生出一些针对年轻群体的养生产品。

2024年,中药奶茶风靡之时,周星星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种商业模式的问题。“满大街都是中药茶饮、养生饮品,但大多数店员自己都说不清这杯东西泡多久才真有效果,客人更喝得稀里糊涂,感觉没效果自然复购率低。”

主打“养生”的网红奶茶店复购率普遍低迷,热度来得快,去得更快,短短几个月内一批中药茶饮店就被曝出经营困难,只能无奈闭店。

周星星介绍,自己开店的核心逻辑是要让年轻人“喝得懂”,而不是跟风打卡式的“朋克养生”。针对每一款定制药酒,他要求店员介绍其中使用的草药,让顾客更深刻了解中医药的文化,以及通过中医的视角对自己的身体有更清晰的认识。

店主周星星正在接受“记录中国”团队采访

推动中医年轻化

周星星开的酒馆选在非沿街十六楼,他想控制客流,而不是让消费者为噱头买单,“我们怕爆单,怕服务跟不上,砸了中医药的牌子”。

创业期间,这位还在校园和店铺间两头奔波的“学生老板”,又要顾学业又要盯店铺。一次“爆单”带来的教训让他印象深刻。

面积不大的店铺承载量有限,人一旦多起来,客人只得在外排队等候,服务体验自然受到影响。之前有等了许久才拿到酒、却无人为他讲解方子的客人,愤而留下评价:“搞什么噱头?喝得莫名其妙!”

“那一行字,比看到当月亏损还难受。”周星星说。对他而言,客人花了钱和时间,却没尝出、没理解杯中的中药用途,是比亏本更彻底的失败。

为此,他立下店规:不仅是医师,每一位调酒师,甚至负责送酒水的服务员,都必须系统学习基础中药知识,熟记常用药材的性味功效。他要求,如果客人对药味敏感或觉得口感不适,吧台必须根据顾客要求重新调配。

兼职医师写的处方笺

如今,酒馆正在尝试更多新可能:计划开发更多养生酒的搭配,如桂圆搭配威士忌、黄芪片搭配龙舌兰等;计划开展中医药相关的活动,如桌游沙龙、中医香囊制作活动等。这些探索暗含着野心——他们不仅要做夜经济消费的新尝试,更想成为中医年轻化的推广者。

在这群大学生创业者构想的未来里,深夜酒馆不再是“宿醉”的代名词,而是成为都市人疗愈身心的新型空间。年轻人在这座不夜城,可以于微醺与清醒之间,与自己达成短暂的和解。

“大学路这条街,安慰了很多打工人的心。”周星星说。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海报设计 祝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