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心vlog安安老师最新视频:糖心vlog视频永久在线-零碳园区成工业转型黄金赛道,标准缺位、数据壁垒如何破局?

频道:商业 日期: 浏览:1

界面新闻记者 | 田鹤琪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零碳园区正成为工业低碳转型的关键。

在202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23日-29日)期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和北京计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活动,探讨了中国零碳园区建设政策进展,及地方工业园区节能增效的低碳建设路径。

当前,中国正积极推动零碳产业园区的建设实践,一场以园区为单元的绿色革命已拉开大幕。

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会议明确建立一批零碳园区。

2025年,“零碳园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在政策驱动下,目前已有新疆、内蒙古、山东等17个省市将零碳园区建设写进了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自2020年以来全国出台30余个零碳园区的标准,地方标准大概11个,团体标准20个。

具体到地方层面,2022年4月建成的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已实现100%零碳能源供应;海南省博鳌零碳示范区在今年3月宣布实现零碳;安徽的奇瑞制造一工厂物流园宣布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达到100%,实现了零碳目标。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践,国内零碳产业园建设步伐正加快,并逐渐跨过概念探讨、路径摸索阶段,进入以场景驱动发展的实操期。

但在建设过程中,发展路径不清晰、标准不统一、跟踪评估滞后等诸多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

为何打造?

零碳园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产业、能源、交通、建筑、消费、生态等多领域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实现边界内碳排放快速降低并最终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

从类型上看,零碳园区建设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实践类型,不仅包括生活型园区、制造型园区,还延伸至仓储物流型、商业办公型、功能负荷型以及产城融合型等不同功能定位的园区。

园区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引擎,也是碳排放的主要重点。

“全国有超7.7万个产业园区,广东省产业园区密度最高,浙江、山东紧随其后。工业园区占比30%,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据清华大学一份研究表明,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工业产值,以及31%左右的碳排放。”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分析师刘晶宁在会上介绍称。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也在会上指出,“碳中和” 目标需在2060年前实现,全社会不能被动等待,应在适宜的空间尺度和单元中尽早推进技术与工程解决方案。

“目前来看,产业集中的园区、工厂是一个较为适宜的尺度。加之受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在此阶段推动先进绿色低碳负碳技术的应用,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柴麒敏说。

“做零碳园区主要就是干四件事,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能化。”杭州市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秘书长赵永红在会上总结道。

同时,零碳园区的创建也具有多维度的现实意义,其价值不止于生态减碳,更延伸至经济、社会层面。

北京计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汪徐华分析指出,绿电替代将降低用能成本,生产设备电气化的广泛应用、分布式能源的就近利用、绿电直连等,以及能源智慧化的管理,都可以实现用能成本的降低,降低企业的碳成本。

在社会价值方面,零碳园区通过技术创新,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提升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整体产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及园区的竞争力,吸引更高端的人才,更优质的资本。

挑战与破局

在零碳园区国内试点示范推进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

在柴麒敏看来,各地对零碳园区的认识尚未统一,概念、目标表述差异大;建设路径不清晰,类型划分、推进侧重点缺乏科学指引,抵消机制也不明确;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地区间标准差异大,项目遴选与效果评价指标难有效支撑工作。

此外,配套政策协同不足,激励机制缺乏,资金来源单一;碳排放数据基础薄弱,核算方法、边界界定存分歧,监测统计体系缺失;跟踪评估滞后,园区建设周期与碳中和实现时间不明,项目进展难追踪,阶段性成效总结梳理缺位。这些因素都阻碍着零碳园区试点示范工作高效推进,需针对性破局。

刘晶宁补充称,各地对于零碳园区的理解存在分歧,有的仅考虑二氧化碳,有的涵盖所有的温室气体,有的要求接近净零排放,有的则强调排放与吸收的平衡。

由于国家统计体系中工业园区并非专门的统计单元,各园区的数据统计范围、口径可得性存在差异。这些因素也导致不同标准中采用的核算边界、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制约核算结果的可比性。

针对上述问题,刘晶宁建议,在园区规划的中长期碳中和目标和建设方案的指导下,需重点考量三个方面,碳抵消的比例,是否纳入非二氧化碳的气体,以及明确零排放的时间线,“零碳园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也需要多方的协同”。

在能源绿色转型实践中,零碳园区也面临着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方向的抉择。

汪徐华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一方面,需要提高风光发电功率预测的精准性。同时,需要更高效的源网荷储协同管理系统,提升零碳园区能源系统安全韧性。此外,也需要可溯源的能碳管理系统,让每个企业能够真实有效了解自身碳资产,从而更有利于在市场上得到认可。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秘书处主任宋雨燕在上述会上表示,目前更为重要的是,要聚焦零碳场景打造低碳改造实践,借这些场景吸引投资、激活发展动能。

“零碳园区不只是减碳命题,更要锚定经济发展、产业聚集目标。”宋雨燕称,“零碳园区的核心利益方就是园区运行方,园区的管委会、招商平台,运行平台,我们需要的是项目,那做零碳园区只有支持这个园区的产业发展才有价值。”

对于正在规划或建设中的零碳园区,如何在起步阶段就充分考虑能源绿色转型的长期目标,避免走弯路?

汪徐华认为,可按 “三步走” 推进。首先是 “摸家底”,要充分掌握园区能源系统、碳排放现状,以及周边可利用清洁能源资源情况,清晰认识可支配的能源资源与外购能源的情况。

其次需 “立目标”,建立既契合园区及企业经济可行性、又具备一定前瞻性的发展目标,建议分阶段设置非化石能源占比、可再生能源占比、建筑光伏覆盖率、电气化率、需求响应能力、灵活性资源调节能力等指标。

最后要 “强根基”,在起步阶段就开展顶层设计,依托前期摸查的家底、设定的目标,搭建能碳协同管理系统与管理机制,过程中园区管理者、企业及服务单位共同积累经验、沉淀方法、探索创新,逐步实现能源绿色转型的长期目标 。

另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首个零碳园区国家标准将正式出台。

据新华社消息,5月12日,零碳产业园标准研讨会在京召开,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远景科技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的《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正在研制,预计将于今年审查报批。

6月26日,工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方案附件明确2025-2027年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重点研究方向,涵盖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碳足迹管理等领域。针对各领域分别提出如零碳工厂通用要求、零碳工业园区通用要求、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等标准重点研究方向,以推动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发展迈向标准化、规范化新台阶。